主页 > 发展历程 > 恐龙时代的“时光影院”,这就是云南禄丰!

恐龙时代的“时光影院”,这就是云南禄丰!

imtoken官网下载 发展历程 2024-02-26 07:43

禄丰古脊椎动物群的发现在脊椎动物演化历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地位。脊椎动物演化发展到中生代,最明显的特点是从恐龙为代表的爬行类代替了晚古生代鼎藏的两栖类,完成了脊椎动物由水陆两栖向完全陆生的演化。因此,我们常把中生代称为“爬行类时代”、“恐龙时代“。而禄丰恐龙正是处于”恐龙时代“早期节点,因此,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明显的优势和重要地位,在世界恐龙文化中独树一帜。科学意义上的中生代恐龙,实际上指的是爬行类中的两大类,即蜥龙类和鸟龙类,两者出现后很快分道扬镳,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迅速分化。而在禄丰地区,在他们分道扬镳之前的共同生活期,存在两者共生的短暂的“蜜月期”,也就是说,在禄丰地区发现两类恐龙共生的景象:原蜥脚类恐龙禄丰龙、云南龙、中国兀龙、芦沟龙与鸟臀类大地龙、大洼龙、滇中龙等一起共生。详细研究两类恐龙化石不仅可以恢复食草类恐龙(蜥臀类)与肉食类恐龙(鸟臀类)之间既有共生,又有争斗的生存斗争场面,也可以探寻两者分道扬镳,向各自独有方向演化的原因和途径。

(一)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化石形态描述。许氏禄丰龙是禄丰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恐龙之一,属于原蜥脚类植食性恐龙,生存在侏罗纪早期。1938年卞美年、杨钟健等首次发现于禄丰沙湾侏罗系禄丰组内,被称为“中国第一龙”。它体型中等,长约4.5至6米,有小而不太伸长的头骨,眼眶圆大,尾巴健壮,手和足的第一指(或趾)特别发育,口中上下至少有25颗牙齿,这些牙齿形状与树叶相似,前后边缘有微小的锯齿。一般来说,许氏禄丰龙有颈椎9个,背锥14个,荐椎3个,尾椎38至48个,脉弧24个,能直立行走。

离开云南后,卞美年将所见所闻记录成稿,在1939年的大公报上发表了“滇禄丰恐龙发掘记”一文,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许氏禄丰龙属于:蜥形纲、蜥臀目、蜥脚形亚目、大椎龙科、禄丰龙属

图1:许氏禄丰龙图组(图源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宣传图册)

(二)巨型禄丰龙

巨型禄丰龙属于原蜥脚类植食性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早期,化石发现于陆丰地区侏罗系禄丰组地层中。它的体形要比许氏禄丰龙大三分之一,身体比较重,体长约9米、高4米,有颈椎9个,背锥14个,荐椎3个,尾椎38至48个,脉弧24个,后腿强壮,能直立行走,前肢与后肢相比,前肢相当短,脊椎骨粗壮。其距骨在横的方向非常细长,较许氏禄丰龙的粗壮,在大小上相差也很大。

巨型禄丰龙属于:蜥形纲、蜥臀目、蜥脚形亚目、大椎龙科、禄丰龙属

图2:巨型禄丰龙图组(图源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宣传图册)

(三)新洼金山龙

新洼金山龙是一种个体巨大的原蜥脚类杂食性恐龙,生存在侏罗纪早期,化石发现于禄丰盆地侏罗系禄丰组地层中。体长约8.6米,高约4.2米,骨骼重而粗壮,头骨相对较小,头长37.5厘米,牙齿的齿列较长,牙齿数目较多,前肢短,多数时候以后肢来行走。新洼金山龙股骨粗壮,肢骨骨壁较厚,前脚骨短。

图3:新洼金山龙图组(图源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宣传图册)

(四)阿纳川街龙

阿纳川街龙属于蜥脚类植食性恐龙,生存于侏罗纪中期,化石最先发现于川街盆地侏罗系川街组地层中。它体长约27米、高6.5米,个体庞大,长颈长尾,头骨非常小。

阿纳川街龙是禄丰最具代表性的恐龙之一,发现于禄丰市恐龙山镇阿纳村川街组地层中。是一农民在自家田间劳作时发现,因其听过禄丰市组织的恐龙化石展示活动,对恐龙化石有一定认知,于是将化石带到当时的禄丰恐龙博物馆请专家辨认。经确认是恐龙化石后,禄丰开展了更大规模的现场踏勘活动,随后发现了举世瞩目的“云南川街龙龟大坟墓”,禄丰恐龙研究掀起了又一轮高潮。通过初步发掘,川街老长箐恐龙动物群级的“恐龙坟场”。并在川街地区的统一剖面上发现了代表早、中、晚侏罗纪的“禄丰蜥龙动物群”、和“川街恐龙龙动物群”、“云南马门溪龙动物群”,国内外实属罕见,是侏罗纪地层古生物研究中的新突破。

阿纳川街龙属于:蜥脚亚目

图4:阿纳川街龙图组(图源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宣传图册)

(五)中国双嵴龙

中国双嵴龙属于兽脚类肉食性恐龙,是当时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生存于侏罗纪早期,化石发现于禄丰盆地侏罗系禄丰组地层中。它体长约6米、高2.4米,特点是头骨大,前肢短小,善于奔跑,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取名“双嵴龙”。

中国双嵴龙属于:蜥臀目、兽脚亚目、新兽脚科

图5:中国双嵴龙图组(图源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宣传图册)

(六)三叠中国龙

三叠中国龙,兽脚类中国龙属三叠种。最早由中国恐龙研究先驱杨钟健进行研究,并于1948年发表论文,并将该类恐龙命名为三叠中国龙。但由于标本较为破碎,只有一块颌骨和三枚牙齿,我们对该类恐龙的具体情况所知甚少。

2023年3月24日,发表于英国《历史生物学》的一篇文章系统性地介绍了三叠中国龙的特征,并将之与发现于云南晋宁和双柏的中国双嵴龙标本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类恐龙存在若干差异,证明了三叠中国龙是一类独立的恐龙。这份论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泽川、尤海鲁,以及禄丰市自然资源局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王涛共同研究发表。三个新发现的特征被认为是该物种特有的:一是从上颌骨的腹侧到鼻嵴的背腹侧发育的垂直嵴,二是眶前开窗的腹侧边界主要由颈的前突形成,三是鼻、泪腺和前额叶之间的开窗。

图6:三叠中国龙头骨化石

:

(七)盘古盗龙

2014年《Zootaxa》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研究院发表的盘古盗龙论文,正式将该化石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公开。作为亚洲唯一被发现的腔骨龙类恐龙,盘古盗龙标本保存了较完整的头部和头后骨骼,体长约2米,高约0.5米,死时很可能接成年个体。标本体积较小,颅骨长度11.1厘米,上颌骨吻端至腹端11.1厘米,骶前脊柱长度约58厘米(躯干与颈长比约1.3),肩胛骨长度8.6厘米,股骨长度16.4厘米,胫骨长度18.2厘米。早期的兽脚亚目恐龙通常有一条长尾巴,占总身体长度的一半以上,这意味着这种恐龙在死亡时可能有大约2米长。臀部的高度大概有半米左右。

2盘古盗龙属于:兽脚亚目、腔骨龙科、盘古盗龙属

图7:盘古盗龙化石照片(图源2014年尤海鲁论文)

(八)金时代龙

2009年由吴晓春、菲利普·J·阿里、董枝明、潘世刚、王涛等人发表的论文第一次系统性地介绍了金时代龙。金时代龙的特征是枕骨外突将枕骨上突排除在枕骨大孔外,枕骨侧突略有向下倾斜(离垂直约110度),尖锐的骨骺与神经脊之间的薄层的轴,比其他兽脚亚目恐龙更宽;耻骨前腹至背后的长度几乎与髂骨相同;坐骨上闭孔远端缺乏腹侧切迹;坐骨相对较长(超过持股长度的96%)。

金时代龙属于:兽脚亚目

(九)程氏星宿龙

2017年由王亚明、尤海鲁、王涛等人在《科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关于程氏星宿龙的论文。程氏星宿龙是一种中型的蜥脚类动物,具有以下特征状态的独特组合:既有环角的,也有角的,相对于外部下颌膜孔;后脊椎骨顶部横向扩张的板状顶(收敛于基底龙);四个骶骨,两个原始骶骨由一个背骶骨和一个尾骶骨(在派生的蜥脚类动物中收敛);强健的肩胛骨,两端极度扩张;髂骨髋臼后突腹侧缘强凹;耻骨端延长的耻骨板相对于耻骨围裙,耻骨板约占耻骨总长度的40% (在基底汇合蜥脚类恐龙);胫骨远端后外侧突更窄,更向外侧延伸远端比前外侧突;黄芪背后缘正中隆起;跖骨V端强烈扩张,端宽度/总长度的比例为0.85。

图9:程氏星宿龙化石(图源2017年科学杂志《A new basal sauropodiform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十)孙氏彝州龙

2018年,由张茜楠、尤海鲁、王涛等人在《科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孙氏彝州龙相关论文。化石标本头骨上两根鼻骨都又长又窄,但其后部骨折,有一个穿透颅骨顶的大孔。每个鼻部产生两个突起,前腹侧突起非常短,沿着上颌骨的上升突起向腹侧延伸了一段有限的距离,与大多数非蜥脚类动物的情况有所不同,其中这一过程大约达到了上颌上升过程的一半。腹侧龙骨在前三个背部发育,但在后面逐渐消失。腹侧龙骨在前三个背部发育,但在后面逐渐消失。前三个背侧的神经棘具有横向加宽的背峰,这一特征存在于其他禄丰标本中,包括云南龙。

图10:孙氏彝州龙头骨化石(图源2018年科学杂志《A new sauropodiform dinosaur with a ‘sauropodan’ skull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Lufeng Form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